您現在的位置:主頁 > 熱點資訊 > 行業新聞 > 詳細信息
用淘寶方式改變旅游 飛豬以零售方式突圍
作者:admin 來源:澎湃新聞 發布時間:2016-11-21
在用淘寶顛覆了零售業后,阿里巴巴打算借助飛豬顛覆在線旅游業。想復制淘寶的碎片化平臺模式,以零售方式在線售賣旅游產品。


       阿里巴巴集團10月27日宣布,將旗下旅行品牌“阿里旅行”升級為全新品牌“飛豬”,英文名“Fliggy”。阿里巴巴CMO董本洪在發布會上為新品牌揭幕,并闡述了品牌升級的初衷和愿景。


       顛覆了零售市場,馬云所擁有的阿里正打算用同樣方法改變旅游業的格局。


       11月18日,阿里集團旗下剛剛更名為“飛豬”的旅行品牌召開了一場由上千名商家參加的旅游峰會。在峰會上,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飛豬總裁李少華第一次完整地表述了阿里旅行的品牌訴求和業務布局:


       阿里旅行將正式推出兩大核心品牌,即針對中小企業差旅需求的阿里商旅,和面向年輕消費群體的休閑度假品牌——飛豬。


       在中國,互聯網+旅行的形式早已誕生了,名號響亮的在線旅行社(OTA)不再少數。不過,阿里要做的卻與攜程、途牛等OTA不同,它試圖用當年在零售業“打天下”的方法打入旅游界。


       李少華在峰會中接采訪時表示,飛豬并不是要自己去做旅游產品,而是意在把碎片化推上平臺,滿足旅行者日益豐富的需求。


       飛豬更像是旅游業的淘寶


       早已插上互聯網翅膀的中國旅游業與當年并未觸網的實體零售業卻是全然不同的兩個戰場。采用同一種“打法”的阿里能在旅游業的戰場中占得多少份額呢?


       在峰會上,飛豬還公布了今年“雙十一”當日的成績單,作為阿里巴巴集團的“親生孩子”,飛豬全天交易額達到21.7億元。


       雖然比起天貓淘寶“雙十一”1207億元的總銷售額來說,21.7億的成績似乎并不算多,但這個數字已是2015年、2014年飛豬前身阿里旅行兩年的雙11交易之和,阿里在旅游業的擴張速度可見一斑。


       北京萬眾國旅“雙十一”當天在飛豬的平臺上銷售額超過了1個億,這個成績令北京萬眾國旅的董事長李二兵頗為滿意。在李二兵看來,網上銷售的總成績雖然還不足以與門店相比,但勝在成本投入小、帶來的用戶流量大,也就是說,性價比高。


       “花6萬塊就可以開個旗艦店,不管大老板、小老板大家都一樣,做得好不好看自己本事。”或許是因為銷量喜人,李二兵在接受采訪時直言對飛豬的推崇。


       在李二兵看來,與阿里合作的一大好處是能夠獲得數據上的共享。“阿里會給我們提供數據,提供人群(信息)。比如阿里告訴我們最近5000元以下的產品比較好賣,我們就準備了很多4960元的產品,果然賣的不錯。”李二兵說,他的團隊從今年6月就開始為“雙十一”做籌備,“我們自己的團隊根據阿里提供的數據分析結果,一共準備了3個億的產品,我們準備非常充分,所以最后能賣出1個億的成績。”


       每一單傭金成本只要20塊


       當問到飛豬平臺與OTA(在線旅行社)平臺的區別時,李二兵說:“在阿里這里成本更低”。“從轉化率來說,其他平臺的轉化率也很高,但在其他平臺上,每一單的傭金成本可能要兩三百元,阿里只要20元。”


       從傭金上來看,飛豬確實比OTA平臺要低,但這種收費上的高低更多地源于運營模式的不同,對于不同的旅游企業來說,這兩種模式可謂各有利弊。


       例如,李二兵看重飛豬模式的另一大理由是,在阿里的飛豬平臺上,他可以自己經營網店,和客戶直接交流。“所有的OTA都不會讓我們直接和客戶聯系。”李二兵介紹,由于他的團隊有276個人,人員充足,因而他有足夠的人手來搭理網店,相比由OTA全權接管,他更適應與客戶直接對接的模式。


       不過,“不與客戶直接聯系”這一讓李二兵不喜的模式,在另一部分供應商看來,卻是與OTA合作的一大優點。


       另一家旅游企業的負責人表示,比起自己運營一家網店需要投入人力與顧客對接,全權交給OTA可以省去許多工作量與人力成本。包括產品的咨詢、銷售、售后服務等,絕大部分的工作都由OTA分擔。而承包了更多的工作,OTA的傭金收費自然也比飛豬模式更高。


       除此之外,另一個絕大旅游企業都無法回避的問題是,已經擁有大量用戶基礎的OTA確實可以給供應商們帶來可觀的轉化率。盡管李二兵不適應OTA的操作模式,盡管他的團隊在飛豬上一天銷售了一個億,他依然不會因此離開OTA。


       原因正如李二兵自己所說的:OTA的轉化率也很高。


       OTA與飛豬猶如超市和集市


       阿里系飛豬模式與OTA模式的另一大不同是,飛豬并沒有自營的產品和門店,它更愿意單純的做一個平臺,把各式旅游資源匯聚到自己的平臺上。


       相反,OTA則大多擁有自營的旅游產品。近年來,OTA的發展更是普遍向上下游延伸:一邊收購著地旅行社、地接社,把控產品的上游供應端;另一邊甚至大量開設線下門店,以求進一步打開需求。


       顯然,只專注于平臺運營的飛豬模式更加輕資產,對壘OTA可謂輕裝上陣。


       當問及李少華,未來飛豬是否也會推出自營的產品時,李少華明確回應:“不一定要自己去做”,他表示,飛豬希望做的事把各種產品聚合起來,同時找出消費者注重的焦點,通過碎片化的整合以及更好的內容表達,將產品呈現給消費者。


       言下之意,飛豬模式意在打包與包裝,而并非生產。


       “從阿里一貫的發展模式來看,飛豬將來也會繼續延續平臺化的模式。”中國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員楊彥峰分析,阿里在零售領域成功的做法便是不去直接跟消費者做生意,這種不同時當“裁判員”和“運動員”的做法令阿里在零售領域率先大獲成功,因而,未來飛豬也應當會繼續采用阿里在零售領域的“打法”。


       至于飛豬模式與OTA模式孰優孰劣,楊彥峰的觀點是各有利弊。“飛豬的平臺化模式能讓商品更加多元化,各類旅游產品都可以放到平臺上賣,消費者的選擇更多,但這種模式之下,產品也會比較參差不齊。相反,OTA模式選擇不會這么多,但對于產品的把控會更加標準化。”


       那么,飛豬模式對壘OTA勝算幾成?


       對此,楊彥峰認為,兩種模式都不會將對方取代,最終的結果是各自占領一個“山頭”。“OTA模式和飛豬模式就好比超市和集市,彼此各有消費人群。”


       但有一點不可否認的是,對于傳統旅行社和實力不強的中小型旅行社來說,飛豬等平臺模式進入旅游業,將意味著它們不用再過度受制于OTA或者擔心被行業中的大企業所“吞噬”。正如李二兵所說的:“花6萬塊就可以開個旗艦店,做得好不好看自己本事。”